遼寧沈陽龍泉古園 — 簡介:
殯儀館介紹
沈陽東南二十里,踞長白山西脈山水形勝之地的沈陽市龍泉古園經過十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全市最好的大型國有森林生態式墓園,是遼寧省民政廳、環保廳評選的全省首批“生態公墓”。
走進龍泉古園,正如園名“龍泉”二字所示,這里堪稱龍興寶地,泉聚旺澤。綿綿山脈,殷殷松林,靠山傍水,鐘靈毓秀。它背靠龍泉山,山中七嶺八脈,嶺嶺蔥蘢馥郁,脈脈青翠欲滴;它前有龍泉寺,寺中香火鼎盛,佛天花雨,梵音裊裊;它依傍龍泉水,溪流常在,湖塘棋布,峒湖、嵐塘、岳池、瓠海、岐沼,遍地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龍泉古園隸屬于沈陽市東陵區(渾南新區)農發局,2002年經遼寧省民政廳正式批準建立。企業為中國殯葬協會理事單位,總經理任凱為國家公墓委員會副主任。多年來,龍泉古園秉承“歷史與人文相貫通,公園與墓園相融合,祭祀與旅游相兼顧”的經營理念和發展目標,以“服務的周到性、管理的科學性和經營的公正性”為原則,已經將龍泉古園真正地打造成了最具人文關懷的逝者安息地和遼海歷史文化尋根地。
龍泉古園在園區建設方面特別注重企業文化內涵,弘揚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倡導先進的殯葬文化,使園區不僅有良好的空間環境,而且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設了多處以遼海文化為主線或別開生面或國內獨有的人文景觀。
拂塵廣場的多功能文化聚集。華夏獨一的須彌亭,取意道教發源地崆峒山的“峒湖”,全省唯一的海葬紀念園。使拂塵廣場成為人文色彩濃郁的文化集聚地。
全國唯一的“遼海名人碑廊”。碑廊以兩座環形碑墻組成,全長近500米,刻有遼寧歷史名人2500余人,其中主要名人還有生平介紹。環視碑廊,即可通覽一部遼寧名人史。
中國第一處“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廣場”。廣場緣山而建,以復制的當年東北軍北大營營門口為起點,以《義勇軍進行曲》組成的國歌墻為頂點。期間以200余米長的地碑形式,按時間順序鑄刻了自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14年間的抗戰大事記,并立有“東北抗日義勇軍一百零八將”紀念碑和黃顯聲,王鐵漢,馬占山,鄧鐵梅,苗可秀,唐聚伍,馮占海,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李兆麟等11位義勇軍和抗聯著名將領的雕塑。
歷史和當代名人園。張學良紀念園,建有原大原樣的夏威夷張學良、趙一荻墓和洛杉磯于鳳至墓。在當代名人園里有人民鑒賞家楊仁愷墓、著名冶金專家朱泉墓、東北淪陷時期著名女作家朱媞墓等。
這些遼海文化景觀,使龍泉古園真正達成了“公園與墓園相融合”的建園理念,成為追尋東北歷史文化之源的尋根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名人墓園旅游拜謁地。
在花大力氣建設園區文化景觀的同時,龍泉古園一直忠于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更加注重服務質理和管理手段,做到讓所有客戶滿意。同時把社會公益事業放在經濟效益之前,針對低保家庭推出公益性低價位公墓,真正做到了國有公墓的公益性。
從2002年至今,龍泉古園用于社會慈善和社會公益的資金已累計達800余萬元,為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在2011年的“感動遼寧”評選活動中,龍泉古園榮獲“感動遼寧愛心企業”稱號,2012年又獲“遼寧省企業社會責任示范單位”稱號。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渾
殯儀館:讀音 bìn yí guǎn 英文 funeral parlor。
殯儀館是指設置于城市鄉鎮中承包喪葬事宜的機構。殯儀館下設殯葬咨詢室、殯葬業務接洽處和火葬場。中國推行火葬,為火葬提供服務。在不具備火葬條件的地方,提倡土葬改革。殯儀館為殯葬提供接運尸體、火化、骨灰寄存以及悼念活動會場等項目服務。大中城市都已設置殯儀館。在偏遠地區則由民眾鄰里相互幫助解決殯葬問題。
遼寧沈陽龍泉古園是一個公益性的殯葬事業單位。殯儀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公益事業發展,進一步增強事業單位活力,有利于強化政府履行公共服務的職責,完善公益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突出公益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公益事業健康發展精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殯葬服務方面的需求。 殯儀館是專門舉行喪禮的地方。部份殯儀館還會提供相關的入殮服務,例如訂購棺木、陪葬物品、整理遺體、為去世者化妝等等。殯儀館內的設備包括大小不一的靈堂、休息室、等等。
花圈網官方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殯儀館數量目前1500多家。
為了方便廣大喪友查詢之便,歡迎各大殯儀館積極參與,共同創建完善殯儀館的信息。如果您有介紹殯儀館的文字、圖片,歡迎與我們聯系更新。
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聯系我們更新,多謝!
|